新闻专题

上海书展 | 王松《烟火》跨越天津与上海的故事

作家出版社 | 2020-09-14
分享到:

  8月14日晚,王松携新作《烟火》登陆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故事是从天津老城的北门外一个叫“侯家后”的胡同开始的。天津的民俗,风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历史风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长长的图卷徐徐展开:从拉车的伙计、做小买卖的和手艺人(狗不理包子、拔火罐的、卖鸡毛掸子的、卖鞋帽的、打帘子的、卖神符的等等),到外国殖民者、买办;从革命党、地下党,到汉奸、地痞流氓等等。小说对小人物的命运给予了很深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着力写了他们面对命运以及邪恶势力的坚韧和抗争。小说显示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物命运的认识和把控能力,表现了小人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所保有的家国情怀,以及面对困苦坚韧和顽强的精神与生命力。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路英勇董事长表示,《烟火》是王松创作上里程碑似的作品。当初拿到稿件时候,选题小组一致认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故事性强,人物塑造成功。被列为作家出版社2020年年度“原创精品”计划中,出版社对《烟火》高度重视,认为它不止是一部畅销书,将是一部长销经典作品。

著名评论家程德培

《烟火》小说也渗透着浓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天津特有的曲艺文化。作者将自己写相声的经验引入到小说中,但又不是那种掉书袋式的,将相声的语言表面化地插入到小说语言中,而是将其融入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口语化的叙事之中。生动有趣,而不牵强。丰富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开拓。也展现了天津人的独特表达的方式和生存智慧。在现场说,书中写了很多行当、很多人,不是“写出来的,是说出来的”对于回顾我们的记忆,回顾我们过去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小说的创作观念很新。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孙甘露说,《烟火》这部小说写了市民的生活方方面面,非常有“烟火”气,文字背后是深沉的世界观,是饱含了对普通人的悲悯。

  作者王松在谈到《烟火》时,深情地表达了对天津这座城市的热爱,他说:“我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随着‘穿越’回过去的一百多年,在北门外的侯家后一带穿大街钻胡同,和曾经的这些人一起生活,我渐渐发现,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城市,也喜欢弥漫在这个城市街巷里那种特有的烟火气。”“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哪儿的人,每一个人,不管他嘴上怎么说,其实都热爱生活。也正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才会怀揣各自的梦想,充满向往地去拼命活着。但我要说,就热爱生活而言,天津人还要加一个更字。天津人的性格,也如同这座城市的文化,说起来可能有很多种说法,但这些说法放到一起就如同一个拼图,拼出来的,就是天津人这种热爱生活的性格。也正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才具有了这样和那样的诸多方面的脾气秉性。”

《烟火》

作者:王松

  长篇小说《烟火》从1840年的天津写起,到新中国成立,时间的跨度是一百余年。故事是从天津老城的北门外一个叫“侯家后”的胡同开始的。天津的民俗,风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历史风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长长的图卷徐徐展开。

  ‍‍‍‍‍‍‍‍

  一个叫“来子”的年轻人,曾是懵懂的不谙世事的少年。从在“狗不理”包子铺当伙计,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鞋帽店买卖人,再到接触到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者,亲眼见到这些人是怎么为了信念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生命的,直到最后,为了不当亡国奴,拒绝去日本当劳工,在去日本的船上跳海,用自己的生命,告诉自己的女儿,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在来子身边的各色市井小人物,无论是手艺人,买卖人,还是“吃洋饭”“混租界”的汉奸,也勾勒出天津百年的市井百态。其中,也渗透着浓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天津特有的曲艺文化。

  小说塑造了一批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善良和朴实,也有天津人各自的幽默和“哏儿”,而“好人”来子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好”是贯穿一生的,所以非常难得,也让人充满敬意和同情。而杨灯罩的“坏”也是贯穿一生的,他是善良和“好”的对立面,让我们看到了“坏”与“恶”的人性的极限。

  小说对西方列强、洋人买办,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天津的苦难的描写非常真切,对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血淋淋”剥削和“肮脏”的掠夺,给予真实的揭露和批判。‍‍‍‍‍‍‍‍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9/14 1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