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曾高飞《前行的人生》序:写作是成长的疗愈

文艺报 | 2024-06-06
分享到:

  勤奋有才的高飞给了我厚厚的书稿,嘱咐我作序。于是放下手头的事情,将这部《前行的人生》读了两遍,直到觉得自己可以说上几句话,才动笔写下一些体会。

  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生人祁宏、高燕、凌林、张伟的成长、爱情、生活和奋斗为主线,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和演进。主人公的命运随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进程一路前行,停不下来。从第一部《挣扎的成长》到第二部《青春花开》,再到第三部《浴火重生》,一群70年代生人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继而踏入社会,他们的成长、生活和情感故事,的确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见证。

  小说构思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偏僻的湘南山区为缩影,以祁宏和高燕这对青梅竹马的年轻人的成长为主线,紧扣社会发展变化,映射改革时代的风起云涌——这自然与高飞的成长环境休戚相关。正因如此,作者对地域场景、风土人情十分熟稔,描写起来行云流水,给人印象深刻。更难得的是,作者对那个变化的时代洞若观火,笔触真实,情感真挚。三部曲中,情感轶事、乡土风情与时代和社会的动态变幻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情节蓬勃发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故而,该书虽然是大部头,读下来却有酣畅淋漓之感。

  小说中动人的还有爱情。爱情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微妙、最丰满的所在,也是作者创作中用力很深的部分。祁宏、高燕、凌林、钱小芸,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曲折迷离又十分丰满。高飞是善于写爱情的,让人联想到张恨水和琼瑶。他既往的小说与散文,写到关于爱情的篇章,总有些动人之处,本书也是如此。祁宏与高燕之间的情感令人唏嘘,这是时代给予人的感慨;凌林和祁宏情感的一波三折,则让人提心吊胆,看不到结果寢食难安。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彼此依赖、相互信任,才是最深的相爱;爱情要承诺,更需坚守。《前行的人生》写出了类似的感悟。

  我读这部著作,感觉高飞不是在创作小说,而是在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重新经历既往的岁月。无数人的命运,时代的更替,背景的递嬗,随着主人公前行的脚步,一一凸显出来。也许小说的力量,不仅在于情节和故事的流畅动人,更在于书中人物给读者传递的信念与道义。

  我总觉得写作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学习与感受,《前行的人生》更坚定了我的想法。小说以充满张力的情节聚焦70年代生人的命运,回溯他们的斑驳来路和奋斗历程,审视那一代人面对生活时的抉择;以独具匠心的人物设计,深入当代生活的现场,追问和审视人们如何呵护情感、如何对待生活。在祁宏、高燕他们的人生选择与跌宕际遇中,寄予着作者对时代与人生命题的思考,让读者在人生悲喜的交织互参中,体悟自我砥砺和坚守的力量。

  在创作中,高飞保持了始终如一的诚实,因为真善美在他看来,不是技巧和字眼,而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前行,与时代前行,不能停下脚步。生活中的高飞不乏一些小狡黠,但在写作时,他是诚实的,对同时代人,他充满了敬佩和同情。如同作者自己所说的,在以后的写作中,他将真正介入生活,跟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因为回溯了过往,他与书中主人公一样,经历了成长洗礼,心智和情感都成熟起来,自然就有了新的期待。

  高飞重新开始文学创作时,曾与我谈起他的想法。记得我向他表达过文学创作即疗愈人生的观点,高飞很认可。写作是成长的疗愈,高飞的文学创作是对他人生的疗愈。在世俗的眼光里,高飞俨然是一个成功人士。他的产经新闻与评论已经在业界颇有影响,为什么还要再次扎到文学创作的阵营里?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里,文学创作实在不是一个好行当,除了疗愈,实在想不出其他理由。疗愈自己的梦想,这可能是靠谱的。进入大学前,高飞就是湖南衡阳有名的校园作家。他在大学创办文学社,靠写作维持生计,是一个妥妥的文学青年,但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后,只能将文学创作放置一旁。为了生活,他必须如此,但他心中的块垒却留下了。除了疗愈梦想,对于社会责任、人生缺憾等而言,文学创作都是最理想的疗愈方式。谁的人生没有缺憾呢?谁又能一力扛起社会的种种责任、疗救社会的种种弊病呢?文学创作可以。读者之所以关注某个作品中的人物,不正是因为他活出了人们没有活出的一面,点燃了人们不能点燃的梦想吗?

  当然,这仅仅是我对高飞这些年勤奋创作的一个猜想。文学作品的疗愈功能不是我的发明,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都谈到过文学的疗愈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通过“怜悯”和“恐惧”,生发出净化人心的作用,开启了这一观点的滥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不缺乏悲悯情怀。疗愈也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推动力,现当代不少优秀作家在创作谈中,都有类似的表达。从这个角度说,高飞的创作,也是对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理念的传承,《前行的人生》也是70年代生人的自我疗愈,他们在疗愈中前行。

  70年代生人一直在践履“前行的人生”,创作者曾高飞也一直在前行。祝愿他们,也祝愿这个时代一路前行,因为个人与时代,都需要成长。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6/06 11: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