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携《主角》与福州读者见面

作家出版社 | 2019-11-18
分享到:

  ​11月7日晚,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明德厅被挤得满满当当,这里正在举办茅盾文学奖获作品《主角》读者见面会。

  本次活动由作家出版社、福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福州大学图书馆、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州鹿森书店等主办,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与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福州闽剧院副院长林颖一起,和福州学子畅谈文学与戏剧梦想。

  “长期以来,我就有书写戏曲艺人成长的萌动与情愫。终于,《主角》要开启这种生活了。我是想尽量贴着十分熟悉的地皮,把那些内心深处的感知与记忆,能够皮毛粘连、血水两掺地和盘托出。因为那些生活曾经那样打动过我,我就固执地相信,也是会打动别人的。”陈彦说。

太过聪明的人不适合做主角

  戏剧让观众看到的永远是前台,而陈彦想努力呈现给读者的恰是幕后。

  “唱戏不是一件单打独斗的事,不仅演出需要配合,而且剧情以外的剧情,总是比剧情本身要丰富出许多倍。写《主角》时,我是有一点野心的:就是力图想把演戏与围绕着演戏而生长出来的世俗生活,以及所牵动的社会神经,来一个混沌的裹挟与牵引。”陈彦说。

  五易其稿,历时近两年写成的80万字长篇小说《主角》,里面有100多个人物,涉及的生活很宽泛,以主角忆秦娥的个人成长揭示社会的沧海桑田。“我把50多年的生命体验都带进来了,对熟悉的角色进行整合。”他说,《主角》不是一部简单地记录主角忆秦娥成长的励志剧,而是借戏剧天赋的镜子功能,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社会生活的“大说”。

把文学和戏剧打通来写

  陈彦在文艺团体工作了近三十年,对贴着大地行走的戏剧艺术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

  “我写《主角》,是沾了戏剧的光。”他说。

  写了半辈子舞台剧的陈彦,对戏剧的爱已融入到血液中、内化到作品里。他创作了《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数十部戏剧作品,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在他看来,戏剧的结构很完备,有比宗教更广阔而丰沛的生命物象概括能力,戏曲故事总是企图想把历史演进、朝代兴替、人情物理、为人处世要一网打尽。因而,唱戏是愉人,唱戏更是布道、是修行,这些都值得作家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主角忆秦娥在大起大落的开合浮沉中,却能始终如一地秉持戏之魂魄,并呈现出一种戏如其人的生命瑰丽与精进。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所在。正如陈毅达评价时所说,《主角》看似女艺人草根成长史,实则非常真实,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在国外,作家多半是将戏剧与文学打通来写,像马克·吐温、歌德等。在国内,一些作家将文学与戏剧分得比较开,以至于结构出了问题,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相反,像罗贯中、郭沫若、老舍、莫言、汪曾祺等人都了解戏、写过戏,他们借鉴戏剧元素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既好看又耐看。”陈彦深有感触地说。

  对戏曲大省福建,陈彦感觉很亲切。“这里有非常优秀的戏剧表演人才和大量可供演出的成熟剧本,你们在此求学很幸福,当利用好这一资源,关掉电脑、放下手机,走进剧场去体验,在亲近闽剧、莆仙戏、梨园戏等优秀戏曲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滋养。”他还寄语福建大学生戏剧节越办越好。

  在交流环节,就陈毅达提出的“作家如何锤炼叙述性语言”这一话题,陈彦建议:一要做大量的经典阅读;二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

  他提醒道:“年青一代的知识分子不太注重田野调研,这一倾向需要改变,因为仅仅依靠书本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民间的东西非常了不起,大学生应向司马迁、费孝通、王洛宾、林徽因等人学习,扎到生活的土壤里,亲身调查,将来才可能有大作为。”

  有学生现场提问,文学路是否好走?对此,陈彦给出中肯的建议:“这条路不太好走。当作家,要保持定力,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更没有捷径可走。青年时期要有梦想,成年时期要懂得沉淀、深入思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5/06 17: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