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李红强:以广阔的现实主义来反映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作家出版社 | 2023-07-25
分享到:

  人文社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子计划“名刊名社拓展计划”的签约单位之一,很高兴代表人文社来向大家汇报我们的工作和思考。

  2022年以来,中国作家协会发起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迁徙计划”、“扬帆计划”等等,这些计划每一项都是大手笔、大动作,每一项都以精准的切入、务实的举措,体现出中国作协引领、聚合全国文学力量,为推动新时代文学繁荣、建设文学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雄心壮志。人文社一直以来深受中国作协的关心关爱,一直受到全国作家的鼎力支持,对于这些计划,人文社是衷心拥护,并愿意做出积极的贡献。

  “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去年3月发布,今年2月人文社和《当代》杂志纳入“拓展计划”。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围绕“计划”的主旨要求,有意识地约请作家、组织稿件,其间对于诸多稿子有辨析、有选择,目前也有多部长篇小说已在进行中。回顾这一段时期的工作,向大家报告一些我们的认识。

  一是还要强调现实逻辑的发展。2022年8月,“山乡巨变计划”的正式启动选择在《山乡巨变》的发生地、周立波的故乡。这是对周立波先生的致敬,也是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树立一个精神参照系。周立波先生深入乡村,以平视的眼光、融身其中的体验,书写时代趋势下人民生活和心灵的种种反映,为文学史留下了一系列动人的形象,为已经流逝的特殊年代留下了不可复制的文学样本。《山乡巨变》1958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曾接到诸多读者来信,周立波做了一篇答读者问,刊登在《人民文学》1958年第7期上。其中有几个观点印象深刻,他说,“我以为虚构只能建筑在作者对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的细心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文学的技巧必须服从于现实事实的逻辑的发展”。“文学技巧”和“现实观察研究”、“现实事实的逻辑发展”,周立波显然辩证处理、更看重后者。时代主题与时俱进,作为文学基础的“现实逻辑的发展”这个基点不变。

  作为出版人,今天强调主题出版,追求的依然是符合历史或现实逻辑的、同时文学性很强的的主题出版,可惜许多所谓的主题出版落在了“主题+文学性”这个公式上。这个公式加上“现实逻辑的发展”这一环,才算完整。至于这一环为什么没有那么突出,作品为什么有些“失真”失去了“动人”,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周立波是1954年回到故乡益阳开始创作《山乡巨变》的,就在他回乡的前一年,1953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会议的一大任务是对文艺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对文艺批评的庸俗化、简单化进行纠偏。《山乡巨变》是纠正公式化、概念化的重要收获之一。对我们出版人来说,这里有很多历史启示。

  二是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推出“形神兼备”的优秀精品。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由表及里、形神兼备”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愿景,是对这个愿景的文学表达,是否也可以看作“新时代山乡巨变”精品力作的判断之一。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农民,正经历历史性变革,政策层面上由脱贫攻坚衔接过渡到乡村振兴,全面而具体的落实基点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五大振兴”是普遍的、一律的指向,也是选择“山乡巨变作品”出版的题材指向。但在当代中国正翻天覆地变化的大地上,具体的、个性、人性的转折衔接既有震撼人心的理想主义,更构成了广阔的现实主义。“虚构的能力远远不及实际的发生”。作为出版人,我们倾心出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样的优秀作品,去年出版了范稳的《太阳转身》并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我们同时高度推崇今年最新出版的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这部小说面对新时代这艘高速运行的列车,写出了乡村治理、生态保护和“人的转变”的过程,写出了城乡融合下文化中的“变与不变”、弘扬与传承。我们正在筹备的王跃文的《家山》第二部,阿乙的《未婚夫》等作品,也是以全面的、整体的、文明的,同时也是细部的、人性的、文化的视角,以广阔的现实主义来反映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25 12:49:54